这4个“科学育儿”的误区,99%的家长都中招了!

陈妍妈妈 原创

2017-07-04 10:20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3-6岁6-12岁

现在很多高知父母都有一套自己奉若神明的育儿理论,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大脑的探索研究,这些科学理论甚至被各类早教机构包装成招揽学生的说辞。

比如,“0-3岁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想要孩子聪明就要不停地跟孩子说话”,以及“给孩子的感官刺激越多,孩子的就会越聪明”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观点,一定也曾经深深地打动过你。

这些看上去特别科学的理论,背后也有一大串实验和数据做支撑,那它们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呢?

事实教会我们,如果想知道别人说的是不是真的,一定得多读点书。

美国圣文森特学院罗杰斯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李钧雷,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从对脑科学的迷信回归自然:寻根平凡的早期教育”。

在演讲中,他就提出了,“在高竞争性社会中,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过度解读,正在伤害我们的儿童教育,甚至伤害我们的孩子。”

李钧雷老师从他的专业角度出发,替我们戳破了现代教育最可能进入四个误区:

误区1、孩子3岁前不抓,一辈子就完了

使大多数人相信这个理论,多半是因为他们看了这张神经元突触的发育图片。



图片中会显示,刚刚出生的婴儿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是非常稀疏的,但到了两岁时,神经元突触就达到了一生的高峰。

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0岁到10岁的儿童神经元突触密度量的完整图片。

3岁以后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的确逐渐减少,但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

其实脑科学研究者给出的结论是,儿童神经元突触密度量仅仅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但并不是大脑功能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

这就像造房子时要拉很多的线,最初总是看到很多线集中在一起,非常乱。

但当这些线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后,露在外面的线就越来越疏散、整齐了。

因此一开始的高密度和以后的逐渐稀疏,是大脑功能发育的过程。而功能发育则是这些神经元突触渐渐发育,大脑筛选后才会渐渐发展的。

并且,这一点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证明,很多学习障碍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的神经元突触非常密集,但这是大脑筛选无力造成的。

 

误区2:跟孩子说话越多,孩子越聪明

美国的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做过一个调查,他们发现美国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是1100个左右,下层家庭的孩子3岁时词汇量是500个左右。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结论,儿童3岁时词汇量的差距,导致了孩子成年后的差距。

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早期教育理论是鼓励家长多对孩子说话。

但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孩子词汇量的差别和家长对孩子说的词汇量无关。

孩子掌握词汇量的差别在于,如何回应孩子的话。

低回应家长孩子的词汇量,只有高回应家长孩子词汇量的一半。

简单地说,0到3岁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词汇量,最需要的是和照顾他的人有持续性的回应和互动。

 

误区3:上早教班的孩子智商比同龄人进步得更快。

很多早教品牌都宣称孩子的早期教育能够提高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智商等。

当然,这在科学研究上也有相应的数据做支撑,但是这些数据也只是代表了某一种研究观点,并不全面。

但后来,经过调查并重新数据分析,发现孩子在进行早教前智商都差不多,进行早教后的确可以让孩子的智商提高很多,甚至在进入小学后,也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是到了10岁时,上早教的孩子已经没有优势了。

不过,这并不是上早教的孩子落后了,而是用来作对比的没上早教的孩子智商跟上了。

因此证明,早教的所谓优势是短暂的。

影响孩子成年后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远远超过认知因素。

 

误区4:孩子的成长环境越丰富越好

一些早教机构宣称“复杂丰富环境”能够刺激儿童的大脑发育,其实这是从一组小白鼠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但是,最早的科研小组从没有想过要把这个实验用在儿童教育中,他们只是研究大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科研小组在实验中关于“复杂丰富环境”的解释是指相对于笼子中的单调环境,小鼠生活在复杂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而不是人工制造的复杂丰富的环境。

所以,我们的孩子在面对自然的生活环境时,已经足够的丰富复杂了,不需要再人为地创造什么。

孩子真正需要的环境是与参与他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互动

哈佛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出版了第十三本白皮书,书中他们发布了“哪些儿童能够抗拒生活的逆境最后走向成功”的研究结果。

这个历经几十年的调查发现,能适应困境挫折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过一个稳定可靠的照顾者,家长、老师或其他人。

所以,最终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不是所谓的环境或其他因素,而是我们每一位父母,日复一日地给孩子们喂饭、换尿布、穿衣服,安排游戏,擦眼泪。

在这样似乎平凡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淡忘自己的重要性,但只要当孩子需要时,我们能够陪在他们身边,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声明:本文由入驻U12育儿家庭教育网的作者撰写,除U12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U12立场。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