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 | 在学校被欺凌的孩子,后来都成了这样

U12儿童心理 原创

2016-12-19 10:53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U12阅读提示:本文适合3-12岁孩子的父母阅读,全文约1800字,需要花费您约5分钟的时间。

导语:

最近网上一则《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再次刷爆了我们的微信朋友圈。

文章的热传,再次引发了大家对孩子校园欺凌问题的反思和讨论。

在我们的随机采访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校园欺凌的情况。不是被人欺负,就是欺负人,不是身体的冲撞,就是言语的攻击。

现在相信很多家长最关心的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是怎么解决的?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么,来听听我们本期的节目,看看一个妈妈在她的孩子遇到的类似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上体育课时还几个小孩推倒,然后轮流拿屁股坐在他的脸上。

孩子很生气,告诉了课上的体育老师,但体育老师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处理那些孩子。

后来,孩子回家跟妈妈说了,妈妈也很生气。

但妈妈还是冷静地询问了孩子具体情况。

原来其中有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对他动手动脚,他之前跟老师和对方家长反应过,家长只当孩子小,也没太在意。

但这件事情发生后,这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安全第一,要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伤害。

其次,如果别人对你有伤害行为,3次以后可以进行反击。反击后再找老师,老师不解决 ,妈妈去帮你解决。妈妈解决不了,再去找人去解决……

原来,那个孩子从小是家里老人带大的,老人对孩子的言行规范要求相对比较低,所以才纵容了孩子对别人动手动脚。

经过这位妈妈的多次反应和要求,终于引起了对方孩子家长的重视,及时制止了这个孩子欺负别人的行为。

也许通过这个子例子,我们可以来反思一下校园欺凌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首先,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在学校遇到校园欺凌?

经过随机的采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长的胖的挫的,存在感弱的,性格比较孤僻的,在家里被大人忽视的,父母长期疏于管教的,这些孩子容易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自己的孩子变成那样。

其次,遇到校园欺凌,孩子自己一般会怎么处理?

真的遇到校园欺凌,大部分的孩子都会选择不告诉家长或老师,自己默默忍了。

我们所看到的校园欺凌报道,远比实际发生的要少的多。

因为去打小报告会很怂,因为让家长出面自己会没面子,因为即便是告诉了家长或老师,也不见得能够解决,反而会遭致更严重的报复。

当被欺凌的孩子年纪越大,或者在家里越被忽视的孩子越会这样。

第三,遇到校园欺凌之后,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但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轻则,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胆小懦弱,选择性地逃避一些人和事。

重则,因为极度的恐惧,孩子会衍生出一系列说谎、偷窥、以暴制暴的不良行为,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第四,如果父母得知孩子遇到校园欺凌之后,要怎么做?

父母当然是希望孩子在一个良好和睦的环境中长大,最好孩子一辈子都不要遇到这样的事情。

但事实往往无法如你所愿。

父母不可能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也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决定。

其实有人欺负你孩子,并不可怕,关键是孩子背后的家庭能不能给他强有力的支撑。

孩子面对这样的事情,会做出怎样的处理,取决于父母平时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撇开有钱有权的特殊圈层的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便是年纪小的孩子,如果家庭关系和睦,他们也会愿意第一时间回来告诉家长,主动寻找成年人的帮助。

只有那些从小被忽视的孩子,存在感弱的孩子,才会是走到哪里就自带被欺负的基因。

所以,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父母也是有脱不掉的干系。

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我觉得那位妈妈的做法很棒。

1、被欺负超过3次以上,进行反击。

因为事不过三,如果只是一两次的不小心,可以理解,但三次以上,绝对是故意的了。

2、反击后告诉老师。

反击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3、老师不解决,告诉父母。

4、父母自己解决不了,再想办法解决。

这样做,让孩子明确了父母的立场是坚定地站在孩子这边,让他们变得有底气,从心理上不会害怕那些欺负人的孩子。而那些孩子,就算想欺负人,气势上也会矮了三分。

最重要的是,父母平时要多跟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各种心理变化,增加孩子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

现在的社会环境各种信息更加透明,民智也更加开化。

所以,当美国能够因为一个叫亚当的孩子被害,而在超市、商场、医院、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设立儿童安全警报系统的时候。

说不定,我们能借由这次的“中关村二小”事件,将整个学校环境彻底清理一遍。

从此发生在校园的任何欺凌事件,都将引起所有父母重视,涉事的家长和孩子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我们的整个社会,也能向着先进的“从危机到反思到进步”的自体更新模式,更加迈进。

我们不能指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像我们自己那样,成为孩子的生死之交,能够在关键的时候为他们两肋插刀。

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和孩子不断变得更好更强大。

任何一件关于孩子的事,都值得我们所有成年人反思。

我们对每一个事件的参与,为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参与,能够改变不够完善的外部社会环境,继而惠及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我们所关心的人。

育儿电台:http://u12.fm/jiemu/1720.html

作者:陈妍 U12育儿撰稿人

图片:来源网络

U12育儿原创文章,非经允许谢绝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