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女孩为什么没有“小鸡鸡”?

U12家庭教育 发布

2016-11-25 16:31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U12阅读提示:本文适合所有6-13岁孩子的家长阅读,全文1700字,需要花费您约4分钟的时间

心理性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

心理性别的教育与生理性别的教育密切相关,孩子只有在懂得科学的生理知识基础上,才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

1、女孩的小鸡鸡去哪儿了?

孩子从幼年时就开始了对男女身体的探究,他们看父母洗澡,在幼儿园看同伴的身体,玩性游戏,这些性发展的行为让孩子逐渐了解了男女身体的不同之处,也确认和理解了自己的性别,这是孩子生理性别认知和发展的过程。

如果让6-7岁的孩子根据他们对男人和女人的理解,画出男人和女人,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准确地表达男性和女性身体的不同之处。

但是在研究中,一部分孩子将女孩画上了和男孩一样的小鸡鸡,这些孩子有的6岁,有的已经10岁。

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本应该了解了男女外阴的不同,但为什么他们的画中女孩会有男孩一样的小鸡鸡呢?

有的孩子回答:“女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来是有鸡鸡的,和我们一样,但是她们的鸡鸡后来掉了,她们才变成了女孩。”

这样的答案让我吃惊,我不知道这些男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问他们:“她们的鸡鸡为什么会掉了呢?”

孩子立即告知了我答案。

“女孩小时候太爱哭,被妈妈抱着坐在腿上,小鸡鸡就被压回到肚子里去了。”

“女孩小时候得了很严重的病,小鸡鸡就掉了。”

“女孩小时候不穿好裤子,小鸡鸡就会像鸟一样飞了。”

“女孩小时候不听话,被大人割掉了鸡鸡!”

……

我不禁开始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会得出这些答案,是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的,还是从成人的话语中总结出来的呢?

在中国,的确有一些成人会以玩笑的方式对一个男孩说:“你不听话就割掉你的小鸡鸡!”“你不穿好裤子,小鸡鸡就会像鸟一样飞了。”

于是,孩子就会得出“女孩不听话,小鸡鸡被大人割掉了”这样的答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影响着孩子对性别形成的认知呢?

2、弗洛伊德的儿童性理论——男孩女孩都有小鸡鸡

在阅读弗洛伊德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这本书时,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儿童的性理论》,这篇文章让我理解了孩子对性别的认知行为和理论。

在《儿童的性理论》中,弗洛伊德研究发现,儿童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观念构架了儿童的三个性理论,第一个理论就是“他们认定所有的人,包括女人,都有一个像他自己身体上那样的阴茎。”

在我与孩子们进行的交流中,孩子们对性特有的探究和发明的理论,与111年前弗洛伊德的描述如此相似,说明了人类这个物种在幼年发展阶段,对性别认知的发展具有相同的心理过程。

但是,为什么孩子们已经推断出“女孩是因为失去了小鸡鸡,才变成了女孩的”,但是为什么在画中他们却又将女孩画上了小鸡鸡呢?

这个问题在王振宇教授所著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里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奠基人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儿童所画东西不是他们看到的,而是他们所知道的。因为可以根据儿童绘画判断儿童的心理映像。心理映像是感知过的事件和物体的积极 的模型。”

孩子们知道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个小鸡鸡,所以他们在女孩的身体上也画了小鸡鸡。

3、女孩对于自己的身体失掉了一个“结构”,会是怎样的心理呢?

弗洛伊德在《儿童的性理论》中也探讨了这个问题,书中写道:“女孩的看法与她的兄弟们是相一致的,他们一开始就对男孩身体的这一部分极为感兴趣,发展到后来,这种兴趣就形成了嫉妒。

她们感到自己是受害者(被阉割者),希望自己也能像一个男孩一样撒尿。当她们表达这种愿望时,总爱说‘我要是个男孩有多好’。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对自己缺少的东西有所补偿。”

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体现。

比如,曾经在幼儿园的卫生间里就有一个情景。一个女孩小完便之后没有立即穿上裤子,崦是走到一个正在小便的男孩身后,告诉男孩:“你来看嘛,我的鸡鸡还在里面,现在没有长出来,等过两年我的鸡鸡就会长得和你一样了。”

女孩一边说,一边将生殖器努力暴露给男孩看,希望得到男孩的认可。

但是,男孩小完便拉起裤子后说:“你们女孩的鸡鸡早就掉了,长不出来啦!”然后扬长而去。

我看着女孩,她一脸的失望和无助,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够让别人相信,她的鸡鸡会长得跟男孩一样。

 

资料来源:《善解童贞》2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胡萍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