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变性的孩子,全因父母在性别敏感期少做了这些事!

U12家庭教育 发布

2016-10-12 15:23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U12阅读提示:本文适合所有父母阅读,全文2500字,需要花费您约6分钟的时间

绝大部分的孩子在3岁左右对自己的性别有了稳定理解和认同。孩子性别意识和角色的发展来自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自身的学习。

与孩子其他机能的发展一样,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关键期。

父母在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

原则一:不要跨性别教养孩子

两岁以前是孩子接纳和认同自己性别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孩子两岁前,父母对孩子长期地跨性别教养,比如,把男孩当女孩来养,给男孩穿裙子、梳小辫等,将破坏孩子建构的性别图式,干扰孩子对自己性别特质的认知,无法将自己的身体结构与性别的其他特征相统一,最终形成对自己性别认同的障碍。

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一些跨性别教养的孩子,成年后由于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最终做了变性手术,或者发展成了同性恋。

对于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孩子,获得帮助越早,效果就会越好。

原则二:真心接纳孩子的性别

父母对孩子性别的真诚接纳,才能够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

如果父母不满意自己孩子的性别,并在孩子面前无意流露,会影响孩子会自己性别的接纳。

原则三:帮助孩子建构性别图式

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点、行为以及人格特质的心理表现,构建了孩子对性别的完整理解,这种理解就是孩子的性别图式。

孩子将按照自己构建的性别图式来构建自己的心理性别以及性别角色。

孩子3岁左右确认并理解自己的性别,在4岁左右会表现出对自己性别更深入的认同,在此阶段 ,女孩开始爱美,喜欢挑剔每天穿的衣服,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打扮,有时候冬天也要穿纱裙。

有的女孩喜欢用妈妈的口红涂抹嘴唇,还要涂抹指甲油。智慧的妈妈会满足女儿的要求,即使在大冬天也按照女儿的要求穿上纱裙,另外在纱裙外面再给女儿穿保暖衣。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爱美需求被破坏,女孩的审美发展将会受到阻滞。

男孩在这个阶段也会在外形上关注自己,他们会在服饰上关注自己是否显得有雄性气息,有的男孩会喜欢穿超人、蜘蛛侠装,还会喜欢披着一件大大的披风来到幼儿园。

有的男孩喜欢带着自己的机器人、玩具枪等显示雄性气息的物品,甚至在语言上也会说一些很男人的话语,比如“妈妈,我来保护你”之类的。

这些都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性别发展的重要行为。

男孩的女性化倾向存在两个因素,先天因素无法改变,而后天的教养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男孩的父亲经常不在家,陪伴男孩成长的时间很少,这使男孩在性别认同的关键期缺失了父亲的榜样,转而认同母亲和外婆这两位女性,女性的行为模式直接被男孩吸收,最终导致了男性的女性化。

当下,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父母“缺位”的状态,要么是父亲常年离家工作,要么是父亲早出晚归,很少有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这对男孩的发展来说缺失了男人榜样的引领,对于女孩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与异性相处与交流契机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互动和交流,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配合,这是帮助孩子建构性别图式最好最直接的方式。

原则四:让孩子习得自己的性别行为

在孩子开始练习自己小便的时候,父母应该以符合孩子性别的小便方式来训练孩子,有利于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也有利于孩子融入同伴群体。

男孩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榜样作用,包括学习小便的过程中对父亲行为的模仿。

原则五:满足孩子对异性服饰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偶尔跨性别地穿着服装或者扮演角色,这不是性别认同障碍的表现。

在3-4岁这个年龄段,出于好奇心,孩子会有体验异性打扮的想法——穿异性服装和梳异性发式,比如男孩提出来想穿妈妈的裙子,或者像女孩那样留长发,扎蝴蝶结等。

女孩也会拒绝穿裙子,希望像男孩那样穿裤子、留短发等。

父母要满足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对异性服饰的好奇心。

原则六:满足孩子体验异性小便方式

3岁左右的孩子总是喜欢想到模仿和体验异性小便的姿势,男孩模仿女孩蹲着小便,女孩模仿男孩站着小便。

看到这样的模仿行为时,父母不要强行粗暴地进行干涉,也不要责备孩子,及时帮助孩子换下弄脏的裤子或鞋子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告诉她:“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像男孩那样站着尿尿,但这样会弄脏裤子或鞋子的。这次妈妈先帮你换上干净的,下次不要弄脏啊。”

当孩子对异性小便方式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这样的行为便会自动停止。

同时,孩子在同伴群体的影响下,为了被同伴群体接纳,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采用符合自己性别的小便方式。

原则七:父母要平衡对两种性别的评价

成年人对女孩服饰的过多赞美,让男孩认为女性更容易获得认同,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同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所以,父母不要过多在孩子面前夸张地表现出对异性的喜爱和赞美。

原则八:给孩子选择玩伴的自由

孩子有选择自己玩伴的权利,一段时间内孩子喜欢同性玩伴,一段时间后又喜欢异性玩伴,顺其自然,不论是同性玩伴还是异性玩伴,孩子都能够在与同伴的玩乐中获得不同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无需过度担心。孩子会按照自己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玩伴。

原则九:理解孩子对男女生殖器认知的过程

6岁前孩子会认为男孩和女孩都应该有像男孩一样的“小鸡鸡”,他们会对父母提出相关的问题,这是孩子认知和理解自己性别的探索过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男孩女孩都有“小鸡鸡”,只是它们长的不一样,这就是男孩与女孩的不同之处。

原则十:不可以以贬低异性性别的方式让孩子接纳自己的性别

父母不能用,让孩子对异性产生“歧视”的方式,即“做女(男)孩不好”的感受,来帮助让孩子认同接纳自己的性别。

在回答孩子这类问题的时候,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男孩与女孩不一样,所以,他们尿尿的地方不一样”。

这样的答案能够让孩子清楚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同时也让孩子认知异性与自己的不同。

原则十一:给孩子树立性别榜样

男孩需要找到男人的感觉,所以会出现说脏话的表现,大一些的男孩还会用抽烟等方式来展示自己,想得到他人的认同,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

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些精神方面的营养,带孩子看一些表现男性勇敢、责任、担当、尊重女性等绅士素养的电影或者书籍,让孩子懂得好男人是怎样的男人。

原则十二:不要扰乱孩子的性别认知

成年人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性别混乱的认知,比如有人总是喜欢吓唬小男孩说“你的小鸡鸡没有了,变成小女孩了。”

原则十三:等待孩子接纳自己的过程

孩子对自己性别的接纳,需要一个慢慢认可的过程。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心思,并保护他的自尊。


资料来源:《善解童贞》1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胡萍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