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也会被退学,再“神”你也得有自理能力

孟母心理 发布

2016-04-21 09:20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3-6岁6-12岁

导语: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 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这个早年备受世人追捧的天才如今变成了被“剖析”的对象。短短几年,他经历了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人生历程,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

“神童”魏永康

对于魏永康的新闻,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描述:除了学习,曾学梅(母亲)不让魏永康插手家里任何事情,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直到读高中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曾学梅说。

曾学梅只是“大包大揽”型妈妈的极端例子,但确实有很多妈妈认为,只要孩子能好好学习,所有的事情妈妈都可以包办。

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她讲过一件事情:小班有个很聪明的男孩叫豆豆,会钢琴,会算数,会英语,但是入园一个月了却从来不跟小朋友打招呼,做游戏;吃饭的时候一直不肯上桌,都是老师一点一点地喂,自己从来不拿勺子。豆豆妈妈是一个全职妈妈,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教育上,她也很下工夫,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教孩子背古诗,孩子比同龄人“聪明”很多……但是由于长期在母亲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豆豆不懂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也完全不能自理,所以开始入园的一星期里,豆豆妈妈要全程陪护。

豆豆妈妈式的家长很多,她们认为:学前几年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打好基础,让孩子领先一步,所以想尽办法发展孩子的智力。在习惯养成方面,穿衣、吃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了,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着重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这种只重智力开发,轻视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欠缺,造成孩子适应能力差的后果。

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水到渠成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家长可以从小事着手,在点滴中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从做家务开始,形成自理意识。家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先从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收拾碗筷,洗袜子,叠衣服,买东西等。在孩子做好后,父母一定要及时夸奖孩子“你真棒”“你真的长大了”“你能做的很好”“你学会了做家务”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或者在给孩子读书讲故事时,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鼓励为主,形成自信。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家长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寓教于乐教技巧。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循序渐进,不断强化。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孩子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任务的种类和难度。比如孩子上小班的时候只需要把鞋子正反穿对就可以了,上了中班之后还要教会孩子如何系鞋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有时不管,有时又开始帮忙,应该自始至终都让孩子自己去做,不断的巩固训练,让孩子认识到不仅是因为父母要求才要这样做,而是真正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早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绝不是培养“神童”。教育,不是简单的智力开发,还包括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养成习惯、认识社会、建立关系等等。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而是学会做人做事。


文:方园

本文来源:宝宝树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