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都需要释放负面情绪!

叶佳妈妈 原创

2017-08-03 11:02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6-12岁

早上,孩子拿着折纸书兴致冲冲的跑过来“妈妈,陪我折纸”,妈妈看着手机回了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孩子有点纠结“可是,这也太难了……”

妈妈不耐烦的回答“你什么都觉得难,折纸觉得难、画画觉得难,英语觉得难,吃饭怎么不觉得难的?”吧啦吧啦一阵说教后,妈妈做了总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谁都是从不会一步步的到会的,你要自己反复尝试,经历了多次失败,才能找出正确的折纸方法,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也失败了多少次嘛?”

孩子被怼的无语,默默的趴在床上折了起来。妈妈看见孩子沉默,估计知道责备的有点重,放下手机,拍拍孩子的屁股,拉下脸皮和孩子说话了。“嗯,我相信你可以折出来的。”接着又岔开话题“哟,小屁股肉肉的,拍的手感好好呀。”说完,还多拍了几下,感觉不过瘾,又捏了起来。孩子的折纸完成了,妈妈拍拍捏捏也过足了瘾,准备离开。

突然孩子想起,妈妈刚才拍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在揍自己呢,反手打了妈妈几下。妈妈好气又好笑,逗弄孩子,又拍了几下孩子。孩子恼了,哼哼叽叽的打妈妈,“你刚才打我那么多下屁股”。妈妈不高兴了“你再打我,我就上家法了,你打一次我就双倍。”孩子好委屈,一边喊“双倍就双倍”,一边打着妈妈。妈妈计算着,孩子打自己13下,结束给了孩子26下,孩子哭着跑开了。


本是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被妈妈玩手机和自以为是的爱给毁了;本是妈妈爱孩子,和孩子亲昵的小动作,却成了孩子情绪愤怒的爆发点;本是妈妈想为逗弄孩子道歉的,却点燃孩子情绪、加剧家庭矛盾的爆发。

情绪谁都有,相互理解和包容,和平共处,适度共情安抚也不是一件难事,为什么非要弄成这样呢?彼此愤怒动手时,都是敏感脆落的情感小怪物作祟,都是无能的表现。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转移注意力,都要学着接纳情绪、掌控情绪。

情绪本没有对错,对错的只是处理方式。方法对了,情绪很快就会云淡风轻。家长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发现更多表达情绪的途径,引导孩子掌握更多处理情绪的技巧。

当孩子反应激烈时,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 总结一天的种种情绪,有仪式感的说出来!

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给孩子3分钟,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各种情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下,孩子才能真正释放情绪。

比如“我不喜欢妈妈打我屁股,逗弄我开心,我感觉没有尊严。”、“今天妈妈很内疚,因为玩手机没有陪孩子折纸”、“今天妹妹尿床了,但哥哥没有笑话妹妹,妈妈很开心,谢谢哥哥”。

2. 给情绪一个发泄的途径,然后做个了结。

比如跟孩子一起,用纸笔将情绪画出来,一边画一边说出不满,在画与说的过程中,让情绪尽情流淌。事后,做个了结将它撕碎;

也可以像《生气汤》里说的一样,将不满的情绪对着汤大喊,然后烧出美美一顿汤;

也可以对着抽水马桶唱歌、喊叫,然后发泄完,一按按钮全部冲掉;

也可以编故事,把遇到的问题编成故事讲出来,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行处理,一定会有合理的解决方式。

3.  在家庭给设立一个情绪发泄角。

在家庭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像《杰瑞的冷静空间》一样的情绪发泄角,每当自己或孩子有情绪时,可以哭哭抱抱自己,也可以提供发泄的机会。当释放完情绪了,一般也就就不会伤害自己,影响别人了。家长可以在冷静空间里放上不倒翁,准备可以踢打的枕头、防止可以撕扯的废弃的报纸让自己和孩子发泄。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可以让跑步运动、写日记整理情绪,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地帮助自己和孩子释放情绪。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苏小夜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