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自己来,是自我意识的萌发,家长认识错误,孩子就会走极端

叶佳妈妈 原创

2017-07-20 17:00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6-12岁

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王振宇朗读音频

  ◆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猴子一些木板,让他们换糖吃。后来,木板没有了,猴子便用尾巴、手脚来换糖...为什么猴子会有这种可笑的行为,而孩子却不会用手脚换糖吃呢?那是因为猴子没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能力。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

人不是一出生就有意识的,但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名字,并能用“我”表达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出现。

如果孩子积木搭不好,家长帮忙搭起来,孩子就会生气的推倒,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他想“自己来”,而家长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就帮助他,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同理,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2岁的孩子奶声奶气的说,“我寄几nái ”也是孩子要求自己来表现,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体现。

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更加明显,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他们自我观念特别强,自尊心强,愿意自我评价自我肯定,有一定的自制力,有时很自信有时却又很自卑……种种表现说明,在小学,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重要萌发期。

  • 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从外在特征转变到内在,比如自我介绍,幼儿的回答的“我是小伟,我是男生”转变到“我是小伟,男生,住在哪哪,喜欢踢球、打篮球”

  • 他们对他人的认识也从具体到抽象,比如幼儿园介绍妹妹会说,“我妹妹家在我家楼下,我喜欢她”到小学时的转变“我妹妹长得很好看,像公主一样,我很喜欢她,希望你们也喜欢”

  • 他们也会知道公开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比如幼儿园哭闹时会在地上打滚,在小学受了委屈就会忍受着,懂得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愿为他人的表扬故意表现自己。

如果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很可能被别人的负面评价左右,形成自卑、消极的意识,或者形成过分极端的自我意识,事事以自己为中心。咱们可以借鉴下面的几种办法:

1. 面对消极自卑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家长要帮孩子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现实中的自我和别人评价中的自我。

比如孩子考了个好成绩,可能会“自认为”自己了不起,而下次考试差时,“现实”的成绩并没有那么好,如果“别人的评价”是吐槽孩子“骄傲就失败”、或者评价“这孩子真差”就会使孩子形成消极悲观的自我意识。所以家长要帮孩子们得意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失意时积极正面引导,使孩子更加努力。

2. 面对推卸责任时,培养孩子“自我归因”的能力。

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可能会怪这怪那,怪考试时间不够,怪铅笔总是写写就断,怪老师出题太难,怪自己身体状况不好…孩子总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实际就是不愿意承认自身的原因。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从主观上寻找原因,告诉孩子犯错不可怕,可以从错误中找原因,因为主观因素可控可改变,人生错误、改正错误才能提高自己。

家长积极帮孩子“自我归因”,孩子才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获乐观的生活态度。

3. 面对太以自我为中心时,不妨让孩子吃点亏。

家长可以给孩子灌输分享、吃亏是福的道理,如果孩子孩子比较自我,吃东西都仅自己,那家长可以买回一些零食,先拿出一部分孩子不怎么喜欢吃的出来,孩子如果自己先抢着吃完了,家长再告诉他,因为没有分享,家长买的零食孩子不能再吃了,接着家长再拿出来孩子喜欢吃的零食,当着孩子面把他全部吃完。这样多试几次,孩子就知道谦让和分享了。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苏小夜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