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你的事,不要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指手画脚

颖子 原创

2017-06-01 09:48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6-12岁

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陈妍朗读音频

  ◆

文 | 彭琳

我们总是说母亲是最坚强的,但现实中的母亲们其实都很脆弱,尤其是在面对她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不过随后出生的孩子也不会让她们觉得轻松。因为任何孩子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大多数母亲都会尽可能的对孩子好,因为她们认为既然是自己把这个小生命带到世界上,就对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新生儿带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们很容易手忙脚乱,她们面对的是一份新责任,一项新事业,但她们之前接受的教育并没有为她们提供任何与之相关的有用信息,所以妈妈们轻而易举地成为各种喜爱控制和教训他人的人眼中的猎物。

所以各位母亲,请记住,即使医生、资深专家或是你的家人和婆婆因为孩子的事情而责备你,你也不必为此感到愧疚,而只要听取那些能够帮助你理解孩子的建议即可。

除了那些必须遵守的、对孩子生命有影响的建议,对于一些习惯类的问题有时候儿科专家并不比妈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他们传授的东西多是偏重理论的,但孩子不是一个抽象的物体,不能被理论化,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理论真正能帮助父母,那是因为父母能用它更好地理解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闭嘴或服从。

教育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家人们也总是凭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别人,所以,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论战随时都会爆发并愈演愈烈,不同家庭也会因教育观念不同而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甚至拉帮结派。

但其实对孩子来说,照顾她最多的母亲永远是最了解他的人,当母亲为了屈服于其他而做某件事时,就很可能犯错误。各位妈妈,试着多使用扪心自问的方法吧:在理论的支持下,经常问问自己--我这样做可行还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就做;如果不可行,那就别做。各位妈妈,要相信自己,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相信自己的孩子,尝试从他的喊叫之声中听出他真正想表达什么,从他的行为态度甚至他制造的麻烦中判断出他真正想要什么。孩子不知道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但一定会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哭闹,所以不用紧张,哭闹也是一种语言,一种对自己父亲或母亲诉说的语言,这就是你学会与孩子交流最佳的渠道。

的确,孩子的语言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如果孩子的哭泣背后隐藏某种真正的情绪,那么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情绪可能源自孩子自身的经历,也可能源自家长们表露的情感,所以必须是与他最亲近的人才能了解。事实上,孩子们往往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父辈无意识的思想行为。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它,有时是有必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让他你的内在力量运转起来,为你指出前行的道路,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你把自己的经历清清楚楚地表述出来。帮助你看清自己与亲人的真正问题,这对你自己或孩子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时有积极影响的,他会倾听你的一切,为你照亮前行的路,但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的人其实还是你自己,所以心理医生是帮助你寻找线索的人而非提出建议的人。

其实从这个角度也证明了我们今天节目最开始的观点:不要过分在意那些对你养育孩子指手画脚的人,因为他人确信无疑的东西对你却不一定适用。你只有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因为每段亲子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创新。

声明:本文由入驻U12育儿平台的作者撰写,除U12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U12立场。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