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态:妈,请你先长大,再来管我

孟母心理 发布

2016-04-28 14:40

栏目:心理大脑

文:任丽

经常在一些家长群里看到一些妈妈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各种担忧,她们对孩子的关注远远多于对自己的关注。不可否认,这些妈妈是相当“负责任”的妈妈,她们除了从书本上汲取育儿知识,还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奔波于各种课堂学习教育方法。当遇到教育专家或者心理专家时,更加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希望从专家那儿获得对自己孩子问题的权威的解决方案。

而殊不知,你才是你孩子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

许多的问题,不过是家长放大的问题,或者家长自己未能解决的个人情结。孩子是由你而来,像是带着某种使命,带着成长中的问题,来到了这个家庭中。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或许映射出的就家长自己的不完整、不独立、不强大。

一位五岁的妈妈反映说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特别喜欢叼着奶瓶吸奶。她理解孩子在三岁以前如果这样做还很正常,但到了这个年龄还叼着奶瓶,就感觉不太符合发展规律,有点不太正常。她还用了一个相当专业的词汇“退行”来解释孩子的这种现象。

心理学上对“退行”的解释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因为这位妈妈头脑中有这么个概念,认为孩子在5岁还延续了幼儿时期的行为,就给孩子贴了个“退行”的标签。妈妈说一直非常尊重式地与孩子沟通,但从潜意识来分析妈妈这样做,表达的却是她的心理需要,那就是,我学到的理论5岁的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我要纠正你这个行为。

妈妈与孩子沟通的实质就是让孩子按照她的意愿去做出改变。可喜的是,这个孩子没有做出迎合妈妈的动作,而是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我喜欢,我就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孩子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后果,而后面倔强的“我就要”更加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

按照发展心理学所说,5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而我们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这种健康的心理需求,反而认为孩子不听话。如果家长真正能够做到包容接纳,而不是过度控制,孩子反而不会跟父母有太多的对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孩子过度的逆反,尤其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逆反达到了顶峰,做家长的可能需要透过孩子这面镜子去审视自己,是否在对孩子的爱带有了太多的附加条件,有过度控制之嫌。

如果单单从使用奶瓶这个单一事件就判断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真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简单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大学校园里有些女同学喜欢拿着奶瓶喝水,但她们也并没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也并非是用奶瓶来面对挫折或者困难所带来的焦虑。

如果这个妈妈自身没有这么焦虑,或者不要这么追求完美,坦然接纳孩子的这点“与众不同”,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吸奶瓶”事件上移开,忽略它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也会忽略它。那么在这个焦虑妈妈眼中的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一股神奇的自然力量,家长的过度干预,无形中会阻断这股力量。我们自己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身心愉悦,效率挺高,还容易出成果;如果是外力逼迫我们做的,就会感觉身心疲惫,做的非常幸苦,付出很多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

家长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焦虑情绪,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宽松、抱持的环境,就如再造一个子宫,孩子就有能力发展出这股神奇的自然力量,处理起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家长只需在孩子发出需要家长支持与帮助的信号时,才需要施以援手。做这样的家长是不是很轻松?

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家长学习了多少育儿技术,使用了多少先进科学的方法去养育孩子,重要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假如父母的人格健康完整,即使方式方法不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完整需要孩子去填满,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枷锁,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控制,那么孩子在父母面前呈现出来的就是病态的。

真的,做一个完整的父母,一个不焦虑的父母,孩子就没毛病了。或者确实有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小毛病,也会在父母健康的人格力量的影响下自然消失。让自己成为快乐的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