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面包引发的思考

孟母心理 发布

2016-01-27 10:42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6-12岁

一位妈妈的故事: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她心情几乎跌倒了谷底。

事情是发生在幼儿园,本来好好的,结果因为吃点心的时间,老师给了一块面包她女儿,但是,她女儿跟老师说,我妈妈说了,外面卖的面包里面含有各种添加剂,不能吃。

可是别的小朋友都吃了,老师怕她饿着,就再一次问她吃不吃,这下她女儿直接大哭了起来,哭着嚷着说不吃就不吃,老师很尴尬,同学们也吓坏了,不知道这个小朋友到底要怎么样,因为在别的小朋友看来,这个面包很可口啊。

老师只好给她打了电话,让家长去接女儿回去,女儿这才停止了哭闹。但是,从那之后,她看到面包就大哭大闹,完全不受控制,就好像中了一个叫面包的诅咒。

老师也觉得很无辜,这面包怎么就不能吃呢。其实,这位家长,也觉得很无辜,为什么一个面包会变成女儿的阴影呢。

原来是因为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妈妈一直都不太支持家里到外面买面包吃,所以还特意买了面包机,自己在家里做安心安全的面包。然后平时都跟女儿科普食品安全问题,于是女儿也听进去了,到了幼儿园也贯彻执行,按理说,这孩子执行力很强,可是,结果却是孩子哭闹不休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而且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朋友家,总不能避免这样的“外面的面包”。面对此种情况,该怎么办?而且,不仅仅是面包啊,任何东西都一样。特别是到了过年,亲朋好友热心的给孩子各种零食……

那么,我们的孩子是应该任何场合坚持原则呢,还是在外面的某些场合,比如亲人,朋友,老师给的“特别对待”?

我们一方面为了保护孩子做出了努力,一方面,又在外力压力之下不得不面对,那么,究竟我们应该教孩子执着和忠于自我把握原则,还是教孩子适当时候懂得“见风使舵”?

这个问题抛出来,小编觉得很是忧伤,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答案是标准答案。这个话题放到妈妈群里,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起来。

“这个妈妈真不会教女儿,在学校嘛,老师给啥就吃啥啊,吃一次又不会怎么样!”

“你们想的还真多,中国人这么多,吃了这么多年外面的食物,也没什么啊”

“难道我们从小就要教孩子学诈?就不能诚实一点告诉老师就是不吃嘛”

“为什么非要搞特殊啊,再说了,老师给的面包也不一定就不安全啊,否则肯定过不了学校那一关啊!”

“对啊对啊,合群一点不好吗?这家长非得弄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

……

小孟看到讨论,更加忧伤了,难道这真的是一道无解之题?我们既想让孩子得到保护,又不得不面对纷纷攘攘的花花世界,食品安全问题堪忧,我们除了在自己家里,在其他地方竟然真的手足无措。


所以小孟问了一下五岁的儿子这个问题,没想到答案让我大跌眼镜。

“宝贝,你记不记得妈妈之前告诉你说,外面有些面包房里出来的面包是有很多食品添加剂的呢?”

“记得啊!”

“那假如啊,别人给你一个面包你吃不吃呢?“

”看看是谁给的!“

”老师给的呢?“

”吃啊!“

”为什么啊?“

”老师发的都是学校食堂做的啊,而且老师爱我们啊!“

”老师怎么爱的呢?“

”每天提很多饭给我们,很重,我们都需要去帮忙,老师真的好辛苦,所以,我每次都把饭吃光光,当然,也有同学吃不掉的,老师也允许他们倒掉的。但我自己不想倒掉,因为不能浪费粮食,你不是经常和我背诵悯农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儿子边嘟囔着背着诗歌,边走了。而实际上,他在幼儿园里很少剩饭的确是真的,还经常去跟老师讨要第二根鸡腿,老师如果有多的,一定会多给他一根,满足一下他的撒娇。

所以,其实老师们,我相信所有老师们都是抱着对自己孩子一样的心情去对待孩子们,那么,又有哪个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吃的不健康呢?所以,幼儿园里老师给的面包,如果是自制的,那肯定是经过学校食堂里精心烹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来的呢,即便是采购的,也应该是有学校的一套食品安全准则吧。

也许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老师跟孩子解释清楚,或者,父母跟孩子对接明白。

一味的认为学校的东西不好,或者一味的认为外面的东西不好,都有失偏颇。

但一味的认为老师给的就是香的,回到家里就不肯吃饭,那自然也是不对的了。

许多事情,都是得经过充分了解之后进行有效沟通,特别是孩子,老师,家长,在如今现实的社会里,更需要的是多沟通,多理解,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