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天真了,你以为孩子人缘好就赢了吗?

U12儿童心理 原创

2017-09-21 14:28

栏目:心理大脑

生活在集体社会中的我们,最羡慕的是什么呢?莫过于成为大家都喜欢且拥戴的人,似乎这是我们每个人儿时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被所有同学、朋友、围绕着。为了实现此目标,我们就会非常想要拥有好人缘,可以成为一个让所有人喜欢的好人。于是,对于好人缘我们趋之若鹜,甚至不惜代价的想让自己孩子也成为她朋友圈的“好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眼中好人缘、亦是老好人的标准:

1、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还记得上学时,我们投票选举班干部、三好学生时,心里总是拿着这条作为衡量标准;甚至在表彰这些获得荣誉的学生时,也酷爱使用这一条。

2、关心他人,尊重大家的意见。的确,这种做法在集体中是很受欢迎的,毕竟能够真心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个很难得的品质,但有时却会被捆绑成获得利益的手段。

3、以他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舍小我,成大我。其实这一条本来应该是佛家修心的一种方式,但也因此让诸多凡人觉得佛教是个好东西,于是大家觉得,做到这样的人一定是真正的好人。这样导致人们逐渐变得:不表达自己的需求、迎合他人的需求。

我们常常天真的以为,拥有好人缘、与成为老好人相辅相成,更天真的相信:拥有了好人缘就拥有了天下,在选举时能多赢的些票数、在被推荐时可以多些机会,于是,我们期望孩子也可以这么做。但真实情况是:拥有好人缘本来就和多些机会、多些票数没那么大关系,我们只是自以为是的将它放大,并将这种思想强加于孩子,好人缘带来的一切都是假象。

听到这里,有听众肯定会说,不对啊,我们认为好的那些人的确都是人缘不错的。但大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多数情况下,赢的选票的核心标准并不是好人缘,甚至很多情况下连加分项都算不上,而人缘不够好的只是“赢”的减分项而已。这样的事实和我们认为“好人缘”的重要性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没必要为了“好人缘”而委屈自己的孩子。

我为什么不建议各位父母为了让孩子赢的更多的机会而努力成为那个“好人缘”?主要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长期要求孩子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很可能让孩子养成“缺乏自我意识”、“太高他人、贬低自己”的心理反应。

我们要求孩子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赢的他人认可,本身就是一件不能算作正确的事情,偶尔为之还能称之为“体验生活”,经常这么做,就会让孩子迷失自我,他会迷惑:父母为什么总是让我忽略自己的感受,但却要求我在意他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我不重要,别人更重要”的惯性心理,而这样的惯性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原本是个美德,却在利益的绑架和驱使下变了味道。

其实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真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好习惯,但是为了 “好人缘”让这个美德变了味儿。父母鼓励孩子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并不是从其真实原因入手:让他们了解这样做是因为每个人本来就是不同并平等的,只有真的关心和尊重他人,并且大家都这样努力去做,每个人的需求才会被看到,大家才会都能生活的舒服。而我们的父母通常让孩子这么做只是告诉他们结果:可以更受大家的欢迎。所以本来美好的事情,却渐渐被曲解,一旦变了味儿,也就掩盖了其本身的意义。

第三,“舍小我,成大我”的过早教育,只会让孩子“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拒绝他人”。

在孩子可以清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请求前,我是不建议父母们过早的做这种有损孩子自主选择的要求。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清晰自己的需求,只是一味追求集体利益,只会让他们更加忽略自己,缺乏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误认为别人的要求就是自己的要求,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这类教育应该是在孩子明白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后再学习才会有应有的作用,这就好像人生感悟一样,只有经历了所有才会真正感悟,跳过其中任何一段,这些经验都是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

其实身为父母,我们没必要非得要求孩子过早的融入集体生活,成为其中被大家追捧的人,顺其自然,不过分要求,我想应该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彭琳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