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的走红,原来主要是这三大原因

叶佳妈妈 原创

2017-07-24 16:48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最近几年,自然教育逐渐开始走红于幼儿园和小学。

自然教育包括鉴赏和学习,主要是提倡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探索、体验,借助自然游戏提高观察、鉴别、欣赏的能力,让孩子们按天性发展,释放潜在能量,培养孩子们一生与自然相处的能力,锻炼孩子们学习知识、热爱自然、感恩生命等等综合能力。

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自然教育?

A. 户外玩耍能治愈自然缺失症!

环境教育工作者胡卉哲说,他在从事环境教育时接触过一些城乡儿童。往往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为见多识广、口才出众,显得聪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变得暴躁。

比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全球变暖”的理解,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确实挺有见地。但如果请他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他却无法静下心来寻找……

这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状!

现在的孩子缺少与自然的接触,很多问题都会出现,比如近视、肥胖、压力过大,常感到焦虑、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亚健康问题困扰着孩子,而《奥杜邦》杂志编辑说,户外玩耍重要性让人信服,在大自然中无需用药可能会治愈许多现代疾病。

比如需要一个孩子在20分钟内背诵一篇文章,他会觉得很难,会焦虑发脾气;但是把他丢在大自然,教导他观察20分钟的动物,如蚂蚁搬家、蜘蛛织网等,孩子一定欣喜若狂,观察时间可能远远不止20分钟,由此可见,户外玩耍能治愈孩子的自然缺失症。

B. 自然教育能使孩子不恐惧未知事物。

有的孩子知识很丰富,知道全球变暖,知道很多理论,可惜都是纸上谈兵。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绘本书,知道毛毛虫会变成蝴蝶,但是他们看的书上画的毛毛虫是美丽的,和现实各式虫子多少有些不一样,他们脑子里很容易有错误认知。

孩子们没有机会去大自然观察毛毛虫,没有看见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所以当他们看见真实的毛毛虫时,脑子里意识到的是丑陋的小虫子在蠕动,因为不了解虫子,当发现毛毛虫没有书上画的好看,和脑子里的想象的毛毛虫不能完全重合时,他们就会失望、尖叫、害怕。

但如果让孩子从一颗小小的卵就观察,使他们对逐渐吃得变大的毛毛虫产生兴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和毛毛虫亲近,不再害怕未知的事物。

C. 自然教育能丰富孩子感情、增加各种知识和各项能力。

海洋生物学家保罗戴顿博士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被去自然化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自然被电视和互联网所取代的严重性。

比如我们的家长竭尽全力,小心翼翼的将孩子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一切优渥的条件,却一直想不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比之前更难管?那可能就是因为自然教育的缺失。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给孩子讲过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一眼就能分辨出小麦和稻子,比如在野外抓萤火虫、抓知了,知道怎么观察蜘蛛知网、蚂蚁搬家、蚯蚓在土壤里穿行……当孩子问“为什么你小时候比我们现在要有趣”,家长是不是特别的有触动?

我们常常会感慨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追想小时候的自然游戏,但孩子们并没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里,他们对我们小时候的成长充满了兴趣,比起人造的玩具来,自然物的触感与形态更加多样。

有家长已经认识到自然对孩子的重大意义,知道现代孩子缺乏的不是物质,不是玩具,但仍轻易剥夺了孩子们在自然中生长的权利;但也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天性是亲近自然的,把孩子带到野外,让他们遵从天性的呼唤,追求同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孩子能触摸到自然物,会更加自然地接触、观察这些自然物,不知不觉中就会培养起温柔的性格,丰富的感情,而后慢慢领略自然的智慧奇妙、博大精深,越发的谦卑、敬畏,在内心生出一种学习和探索未知自然世界的动力。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苏小夜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