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乐成长的第一步:尊重孩子

孟母心理 发布

2016-01-19 16:47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互相尊重,是孩子快乐成长的第一步,试想一下,如果小朋友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又谈何快乐的童年呢?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爸爸妈妈带明明去动物园玩,最后还剩两张票,爸爸的本意是,明明已经“开”了一次汽车,那么这最后的两张票就去坐小火车吧!妈妈说,还是问一下明明吧,明明的选择是“再开一次汽车,不要坐小火车”,那好吧,尊重明明的意见,咱们此行就两次汽车而没有火车。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餐,而弟弟则坐在餐椅里大哭,妈妈于是向哥哥求助,“明明,帮妈妈哄一下弟弟,好吗”?“弟弟想请哥哥陪他玩呢”!虽说有的时候明明也无法让弟弟停止哭,但妈妈还是非常尊重小朋友的努力,对明明大加赞扬一番,“想把大哭的弟弟哄好,其实是件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妈妈也做不到,谢谢明明帮了妈妈。”

3、善用外部的资源

明明不喜欢吃西兰花,每次妈妈做西兰花,明明都是非常拒绝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吃西兰花”?妈妈本想理论结合实践地教导小朋友一番,但明明肯定认为妈妈是在说教自己,根本听不进去的;因此,也是出于尊重明明是否真想知道答案的意愿,妈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告诉明明,“如果你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下次问问医生阿姨,好吗”?

4、不过多干涉生活

自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天早晨起床,都是明明自己选择当天的衣服,有时是二选一,有时是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之时,问题就来了,如果某天要带明明出门去做客,而小朋友恰恰选择了非常旧的衣服,或者衣服裤子颜色不搭配,此时的妈妈有些左右为难,但最终是理性占了上风,这是明明自己的选择,妈妈就应该尊重,不但同意小朋友的选择,而且妈妈不会说任何负面的话,也是出于一种不干涉明明生活的尊重吧!

5、不当面议论孩子

在与其他朋友聊天之时,只要明明在场,妈妈都是会避免谈论小朋友的,尤其是明明犯的错误或坏习惯等负面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朋友当着妈妈的面揭妈妈的短处,妈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设身处地想一想,再小的小朋友也是同样啊!因此,不当面议论明明,也是出于对小朋友的一种尊重与保护吧!

6、让孩子自己回答别人的询问

妈妈带明明去朋友家做客,一些关于明明喜好的问题,朋友总是喜欢问妈妈,想请妈妈代替小朋友回答,如“明明中午吃面条还是米饭”?“明明喝水还是喝果汁”?“明明喜欢弟弟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很多,每次妈妈不是替明明回答,而是告诉朋友“直接去问明明啊”!小朋友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这些无关紧要且是自己喜好的事情,都要由妈妈来做主、代替其回答?

7、让孩子自己做主

邻居家的小妹妹来找明明哥哥玩,小妹妹想玩明明的积木,于是便问妈妈“阿姨,我可以玩积木吗”?妈妈没有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告诉小妹妹,“这是明明哥哥的积木,明明哥哥才是积木的主人,你应该去问他呀!”小妹妹想玩明明的玩具,需要经过明明的同意;不仅如此,如果爸爸或妈妈想把哥哥的玩具拿给弟弟玩,也是要先征求明明的同意,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出于对小朋友的尊重。

8、尊重“没准备好”

有的时候,明明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或者身体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妈妈一定不会去勉强或催促小朋友的,并且坚信,该学会的明明一定能学会,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比如说如厕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明明自己也很想在便盆里小便,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一坐上去就嘘嘘不出来,妈妈不急也不恼,咱们慢慢来,等明明准备好了,咱们再试。

7、谨防说太多“不”

生硬的“不”字,不但是对小朋友的不尊重,而且还会挫伤明明做事情的积极性,因此在明明询问之时,妈妈一般都是以肯定的回答来拒绝小朋友。一个简单的例子便是,午餐前,明明问“我们可以去公园玩吗”?妈妈没有回答明明“不行,要吃饭了”,而是说“当然可以,不过要先吃完饭才可以去”。

结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妈妈请设身处地地为小朋友们想一想,以上的事例,如果是别人强加于我们,我们会开心吗?会高兴吗?会毫无怨言?会欣然接受吗?一定不会,那么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同样的,因此尊重小朋友,就把这些事情的主动权、决定权,交给他们自己吧!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