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徐静蕾地铁丢书,是炒作还是想拾回人情味?

U12儿童阅读 发布

2016-11-17 14:18

栏目:听和读

U12阅读提示:本文适合所有家长阅读,全文约2018字,需要花费您约5分钟的时间。‍‍‍‍

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城市里乘坐地铁上班的朋友,你们15日是否捡到了贴有“丢书大作战”标签的书?

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中“赫敏”的饰演者,被誉为“学霸女神”的EmmaWatson在伦敦地铁站丢了100本书,引发伦敦市民的争相寻找和阅读分享。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14号地铁里丢了他选择的 16 本书,并在每本书里留下了一张字条。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

参加活动的人丢出的 1万本书上,每本都有一张“丢书大作战”贴纸和一个二维码。

如果你捡到了这样的书,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这本书的专属系统,看到丢书人的留言,并留下你的信息。

你可以带走这本书免费阅读,读完后,把书放回公共交通工具上,让更多人遇见它。

无论在哪个城市,你也可以申请领取贴纸,成为最新的丢书人。

京港地铁、海南航空、滴滴顺风车是“丢书大作战”的合作方,在这些地方,你有更多机会捡到人们丢下的书。

这样一场略带娱乐性质的活动,与书籍这种彰显文化气质的载体相结合,加之明星们参与,传播效应必然可观。如同在浩瀚的水面丢下石头,虽不能掀起全面阅读浪潮,但这一活动激起的涟漪或许可以触动一些向往纸墨的心灵。

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活动发起国英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4本。

宋代文人钱惟演说过:“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这则故事,展示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的样态。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成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必然和功利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这种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还需时日,过多焦虑也无用,而能缓解这焦虑的,唯有静静读书。

“其实我们并没有丢书,而是拾回了一种人情味和一段故事”

一名叫张旭明的年轻小伙,带着精心挑选的9本书来到地铁站,在广州地铁上做了实验。

他事先在每本书的内页上留言: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请你把这本书留在地铁上,以便下一位读者可以继续阅读。然后他把四本书分别放在了站内手扶梯的上下扶手处以及站台的椅子上。随后,把剩下的五本书一字排开放在了乘坐的地铁座位上,最后他坐到另一边椅子上,暗中观察着人与书的相遇。

可惜,大多数人是把它放到了不碍眼的地方,而很少有人会拿起来翻阅。

放在站台上的书,张旭明无法追踪其去向。而和他一起搭了两个小时地铁的那五本书,有四本回到了他的手中,还有一本被一位女士翻开过,随后塞进了袋子里,张旭明还没来得及和这位读者打招呼,女士就匆匆下车了。

张旭明称,这个结果让他失望!“如果一两个人不翻开书很正常,但很多人都这样就是社会氛围的问题”,人们把书当作一半的物品,而不是知识载体。第一反应不是翻开它,而是“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不能碰”。张旭明认为,这也说明了城市人的戒备心很重。

有更多的读者表达了对他这次试验的兴趣,想加入“丢书”的行列,张旭明立马组建起“丢书帮”,一个周末就聚集了120多名成员。

13日下午,他带着6名新伙伴再次行动!

相较上一次,这次“丢书”准备更充分,有成员设计好标签,贴在即将被“丢弃”的书的封面。“读我:当你看到我,请读我;当你读完我,请传递我”,张旭明希望这样的标语能让更多的人拿起这本书。而书的内页,也添上了原“书主”的寄语。

海捷和朋友把书放到了车厢的窗户上,然后转身到远处观察。坐在那位置上的女生转头看了看,是本书,拿起来,翻开,低头阅读,直到终点站广州东站,女生才把书重新放回到原处。海捷忍不住上前询问,原来那女生早已看过《小王子》,但对这个活动产生了兴趣并表示支持。

其实,在张旭明的第一次试验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到达终点站后,有地铁工作人员进车厢来询问座位上的书是谁的,如果无人认领,就要被清洁阿姨清走了。

地铁,不过是书籍的流通点,“若丢书帮的活动真的能开展起来,公车、高铁、飞机等一些公共场所,你都可以留下一本你阅读完的书,写出你的感想,传递给下一个人。”张旭明认为,与书的邂逅不该拘泥于形式,关键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起人们对阅读的兴趣。

不过,张旭明描述的都是理想状态。他和他的丢书帮小伙伴早就预想到了“丢书”的各种“下场”:可能会被收废纸的阿姨拿走,可能被人拿回去后就再没人重新放出来,而且流浪的书籍也难保证不受到伤害。毕竟以前类似的图书漂流活动有很多,但我们希望是通过书去联系人,通过人来传递价值”,张旭明认为,这才是丢书的意义所在。

来源:观察者、南方都市报,U12主编 编辑修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